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5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1-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论坛
    生存分析在随访研究中的应用
    陈金凤
    2021 (9):  896-899.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2
    摘要 ( 128 )   PDF(1152KB) ( 10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PSS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介绍
    陈干霞
    2021 (9):  900-905.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3
    摘要 ( 195 )   PDF(1205KB) ( 1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张荟, 陈力迅
    2021 (9):  906-909.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4
    摘要 ( 151 )   PDF(1029KB) ( 1139 )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7~2019年我院眼科收治的老年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病人120例(120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23G玻璃体切除术(60例60眼),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术(60例60眼)。分别于术前,术后7、30、90 d对2组病人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检查。 结果 2组病人术前泪液分泌值、CFS评分及BU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病人术后7、30 d BUT缩短(P<0.05),术后7 d CFS评分及泪液分泌增加(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90 d,2组泪液分泌值、CFS评分及BU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术在术后7 d短期内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大于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90 d相关指标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区老年人肌少症与非酶糖基化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范天舒, 赵文雪, 卢妙, 王向明, 查志敏, 曹雅茹, 郭妍
    2021 (9):  910-913.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5
    摘要 ( 154 )   PDF(1087KB) ( 1140 )  
    目的 探讨社区老年人群肌少症的发病特征及其与非酶糖基化水平、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入住江苏省老年公寓的老年人110例,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指南将其分为肌少症组(n=38)及非肌少症组(n=72)。比较2组人群的临床资料、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肌少症的危险因素。采用ELISA法进一步检测60例受试者的羧甲基赖氨酸(CML)、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可溶性受体(sRAGE)水平,比较肌少症与非肌少症人群的CML、sRAGE水平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sRAGE比值。 结果 肌少症组的年龄明显大于非肌少症组,而BMI、骨骼肌质量指数(SMI)、握力、4 m步速均显著小于非肌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少症组的Hb、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肌少症组,而CRP、HDL-C水平显著高于非肌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少症组合并心力衰竭及冠心病的比例较非肌少症组明显增多(均P<0.05),2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性别、年龄、BMI、SMI、Hb、白蛋白、HDL-C、CRP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并不是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老年肌少症人群的CML水平及AGEs/sRAGE比值较老年非肌少症人群明显升高(P<0.05),2组sRA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 结论 老年肌少症人群CML水平及AGEs/sRAGE比值显著高于老年非肌少症人群。社区老年人群中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患肌少症的概率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杨淼, 谢晶, 马亮英, 李国华
    2021 (9):  914-91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6
    摘要 ( 133 )   PDF(1037KB) ( 1274 )  
    目的 探讨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量表(Wells)、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的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术后并发DVT的病人作为阳性组(n=54),未并发DVT的病人作为阴性组(n=42)。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并分别使用Wells、Caprini、Autar量表对其进行评估。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3种血栓风险评估表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的Wells、Caprini、Autar量表评分显著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Wells量表的AUC为0.903,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90.5%;Caprini量表的AUC为0.792,灵敏度为64.8%,特异度为85.7%;Autar量表的AUC为0.810,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88.1%。 结论 Wells量表对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术后并发DVT风险的预测价值最高,Auter量表和Caprini量表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预测因子分析
    梁景康, 郭军
    2021 (9):  918-92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7
    摘要 ( 119 )   PDF(1060KB) ( 1105 )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预测因子。 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急性前壁STEMI并行直接PCI的374例老年病人,根据PCI术后至出院前心脏彩超测得的LVEF最低值分为LVSD组(LVEF≤40%,n=120)及对照组(LVEF>40%,n=254)。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彩超及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前壁STEMI发生LVSD的预测因子。结果 本组老年急性前壁STEMI病人PCI术后LVSD的发生率为32.09%(120/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罪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1级(OR=2.738,95%CI:1.516~4.943,P=0.001)、入院心率(OR=1.028,95%CI:1.012~1.045,P=0.001)、入院SBP(OR=0.985,95%CI:0.974~0.996,P=0.00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OR=1.132,95%CI:1.074~1.192,P<0.001)、左主干病变(OR=2.571,95%CI:1.106~5.974,P=0.028)、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峰值(OR=1.095,95%CI:1.055~1.137,P<0.001)是老年急性前壁STEMI病人PCI术后LVSD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1级、入院心率、入院SB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主干病变、NT-proBNP峰值是老年急性前壁STEMI病人PCI术后LVSD的独立预测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Wells低评分急性肺栓塞病人的临床特点分析
    柳毅, 殷少军, 孔志斌, 朱珍, 李虹, 宋爽, 宋一祎
    2021 (9):  923-92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8
    摘要 ( 120 )   PDF(1035KB) ( 1024 )  
    目的 归纳总结老年Wells低评分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病人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5例老年Wells低评分疑似APE病人的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21例最终确诊为APE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另外54例排除APE的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Wells低评分病人发生APE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合并COPD、CHD病人的比例更高,临床症状以急性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胸闷、胸痛为主(P<0.05或<0.01)。病例组病人的PaO2、PaCO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PD(95%CI:1.421~261.620)、PaO2(95%CI:0.883~0.984)、PaCO2(95%CI:0.782~0.972)是老年Wells低评分病人发生APE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当老年病人出现低PaO2血症、低PaCO2血症等表现,或既往有COPD等基础疾病,即使Wells低评分,仍需警惕APE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效果比较
    张瑾, 张国新
    2021 (9):  927-930.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09
    摘要 ( 138 )   PDF(1035KB) ( 1112 )  
    目的 探讨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绝对适应证或扩大适应证的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病人接受ESD与接受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疗效、并发症、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3~2018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ESD组,148例)或外科手术切除(外科手术组,339例)的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2组术后禁食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手术情况;比较2组整块切除、局部复发、同时性复发、异时性复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组总生存率。 结果 2组整块切除率、局部复发率、同时性复发率、异时性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术后禁食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外科手术组(均P<0.01)。ESD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3.38%比15.04%,P<0.01)。2组5年完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9%比96.5%,P=0.531)。 结论 对于符合ESD绝对适应证或扩大适应证的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病人,与外科手术相比,ESD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其手术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泌尿系感染病人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李国平, 李道源, 刘元晓, 康新立
    2021 (9):  931-93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0
    摘要 ( 115 )   PDF(1037KB) ( 1235 )  
    目的 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泌尿系感染病人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老年肾结石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病人,随访2年,统计结石复发率,比较复发病人和未复发病人的基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泌尿系感染病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随访2年,共有16例病人结石复发,复发率为23.19%。2组性别、合并症、病变范围、肾积水、感染类型的构成比,以及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术前尿素氮水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结石成分、术前尿常规白细胞、内分泌疾病史、手术清石率及术前24 h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感染性结石、术前尿常规白细胞“+++”、内分泌疾病史、手术清石率≤80%均是影响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病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70岁、感染性结石、术前尿常规白细胞“+++”、内分泌疾病史、手术清石率≤80%均是影响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泌尿系感染病人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颈动脉斑块与体质量指数、生长激素之间的关系
    郭万申, 樊双义
    2021 (9):  935-938.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1
    摘要 ( 155 )   PDF(1038KB) ( 1235 )  
    目的 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颈动脉斑块与BMI、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病人19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分为斑块组(170例)和非斑块组(28例)。观察并比较2组BMI、GH水平及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述GH、BMI及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及BMI、TG、TC、FPG、载脂蛋白A1、GH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GH、BMI、TG、TC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H与BMI、TC、TG、FPG呈负相关;BMI与TC、TG、FPG呈正相关。趋势卡方检验提示,随着GH水平的降低和BMI的升高,斑块检出率升高(P<0.01)。 结论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病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BMI、TC、TG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GH是其发生的保护因素。老年人应重视合理膳食、适当锻炼、改变生活习惯,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L-16联合GRACE出院评分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季鹏, 孙伟, 贾玉卿
    2021 (9):  939-94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2
    摘要 ( 148 )   PDF(1096KB) ( 1054 )  
    目的 探讨IL-16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GRACE)出院评分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病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NSTE-ACS病人182例,所有病人均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发生MACCE分为MACCE组(n=38)和无MACCE组(n=144)。比较2组一般资料、心功能指标、IL-16水平及GRACE出院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STE-ACS病人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指标预测MACCE的价值。 结果 MACCE组的年龄、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IL-16水平及GRACE出院评分均高于无MACCE组, LVEF低于无MAC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LVEF是保护因素之外,年龄、NT-proBNP、IL-16、GRACE出院评分均为老年NSTE-ACS病人发生MACCE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L-16的AUC为0.727(95%CI:0.640~0.814),GRACE出院评分的AUC为0.781(95%CI:0.706~0.857),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约登指数较单一检测均有所提升。 结论 IL-16联合GRACE出院评分对老年NSTE-ACS病人发生MACCE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择期PCI围术期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殷云杰, 蒋建东, 徐亮, 孙俊翔, 赵祥海, 杨松, 陈燕春
    2021 (9):  943-94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3
    摘要 ( 138 )   PDF(1287KB) ( 1106 )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心肌损伤(PM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 2018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PCI的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59例,收集基线资料以及术前术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采用ROC曲线确定NLR预测PMI的最佳截点,将病人分为高NLR组(NLR>2)和低NLR组(NLR≤2),比较2组间的一般资料及PMI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PMI的危险因素。 结果 ROC曲线确定NLR预测PMI的最佳截点为2,此时AUC为0.76,敏感性为78.95%,特异性为65.69%。高NLR组与低NLR组在年龄、支架个数、支架总长度以及PMI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组的血清胱抑素(Cys C)、hs-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NLR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明显高于低NLR组,淋巴细胞计数(L)明显低于低NL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2.699, 95%CI: 1.016~7.168)、NLR>2(OR=4.332, 95%CI :1.641~11.433)为PMI的危险因素,而女性(OR=0.219, 95%CI: 0.073~0.656)、他汀类服用史(OR=0.210, 95%CI :0.045~0.982)为PMI的保护因素。结论 术前NLR升高是老年稳定型心绞痛PMI的危险因素之一,可用于预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MI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住院老年病人衰弱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红菊, 杨宜帆, 高银凤, 孙梓旭, 柳达
    2021 (9):  948-95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4
    摘要 ( 150 )   PDF(1058KB) ( 1220 )  
    目的 调查住院老年病人衰弱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且年龄≥65岁的病人242例,应用Fried量表评估病人的衰弱情况,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收集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结果,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老年病人衰弱的影响因素。 结果 2组在年龄、文化程度、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合并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ADL)、认知功能、营养状态、跌倒/坠床风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衰弱组患有CHD、CHF、脑血管病的构成比高于非衰弱组(均P<0.05)。与非衰弱组相比,衰弱组的RBC、淋巴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水平降低,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UA、肌酐、胱抑素C水平升高,且衰弱组左心房内径增大(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L受损(OR=7.800,95%CI:2.205~27.590)、营养不良(OR=3.935,95%CI:1.636~9.461)、高胱抑素C水平(OR=5.937,95%CI:1.541~22.876)、左心房内径大(OR=1.069,95%CI:1.001~1.141)、CHD(OR=2.299,95%CI:1.087~4.864)是住院老年病人衰弱的危险因素,白蛋白高(OR=0.864,95%CI:0.779~0.958)是住院老年病人衰弱的保护因素。 结论 住院老年病人衰弱发生率高,建议医务人员重视住院老年病人衰弱的评估,并针对可控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终末期安宁疗护病人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秋会, 李娜, 殷小莉, 袁玲
    2021 (9):  953-95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5
    摘要 ( 178 )   PDF(1039KB) ( 1455 )  
    目的 分析南京市医联体内不同医疗机构中安宁疗护住院死亡病人临终前30 d的住院费用,为构建区域内安宁疗护医保费用导向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南京市2017年11月至2020年3月三甲医院(78例)和基层医院(80例)的安宁疗护住院死亡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2家医疗机构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医疗付费方式、肿瘤部位及临终前30 d住院费用(治疗费、检查费、药品费、护理费、其他费用),并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及多元回归分析终末期安宁疗护病人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医疗机构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医疗付费方式、肿瘤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甲医院病人的住院总费用、治疗费、检查费、药品费、护理费、其他费用均高于社区医院(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医院级别与住院总费用相关程度最高(r=-0.485,P<0.001),其次为住院天数(r=0.442,P<0.001)和医疗付费方式(r=-0.198,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医院级别和住院天数是终末期安宁疗护病人住院费用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与三级医疗机构安宁疗护单元相比,基层医疗机构能够为安宁疗护病人提供优质住院服务的同时明显降低其住院医疗费用。建议未来应改革安宁疗护支付方式,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支付体系;扩大安宁疗护开展范围,推进基层安宁疗护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终末期肿瘤病人安宁疗护介入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人脑利钠肽、沙库巴曲缬沙坦、托伐普坦序贯治疗高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观察
    权乾坤, 冯建军, 李玺, 李婉妮, 张秀丽, 刘春田
    2021 (9):  957-96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6
    摘要 ( 175 )   PDF(1062KB) ( 1111 )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沙库巴曲缬沙坦、托伐普坦序贯治疗高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病人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科80~90岁HFrEF病人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序贯治疗组在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基础上序贯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沙库巴曲缬沙坦、托伐普坦。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LHFQ)、6 min步行试验(6MWT)评估病人心功能情况,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病人LVEF、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同时检测病人血浆BNP、肾功能及血清电解质水平。 结果 治疗10 d后,序贯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MLHFQ评分、6 min步行距离、LVEF、CO、SV、血浆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序贯治疗组上述指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K+、N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序贯治疗组血清电解质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2组病人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沙库巴曲缬沙坦、托伐普坦序贯治疗可以优势互补,有效改善高龄HFrEF病人的心功能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S100A12联合钙化特征评分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张正楠
    2021 (9):  962-96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7
    摘要 ( 169 )   PDF(1061KB) ( 1366 )  
    目的 研究血清S100A12联合钙化特征评分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220例行PCI术的NSTEMI病人为研究对象,以PCI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34例)和对照组(186例)。收集病人的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查病人血管内斑块的相关特征(包括是否钙化病变、钙化长度、钙化弧度、钙化斑块类型),并计算钙化特征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病人的血清S100A12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钙化特征评分与血清S100A12水平及其联合作用对PCI术后ISR的预测价值。 结果 2组病人各钙化特征、钙化特征评分及血清S100A1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钙化特征评分较高、血清S100A12水平较高、病变长度较大、钙化病变、钙化长度较大、钙化弧度较大及浅表型钙化均为PCI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钙化特征评分、血清S100A12水平对PCI术后ISR的预测价值均较高,AUC分别为0.738(0.626~0.870)、0.736(0.621~0.873),且二者联合应用的评估价值更高,AUC为0.835(0.718~0.971)。结论 钙化特征评分和血清S100A12蛋白水平与PCI术后ISR的发生关系密切,可作为PCI术后ISR的独立预测因素,二者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对预测ISR发生的评估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洪强, 张洪磊, 郑晓辉
    2021 (9):  967-970.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8
    摘要 ( 166 )   PDF(1047KB) ( 1162 )  
    目的 探讨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CHD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CHD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PCI术后运动耐量将其分为运动耐量降低组与运动耐量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PCI术后运动耐量的因素。术后随访1年,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CHD病人运动耐量降低发生率为54.76%(69/126)。运动耐量降低组的LVEF、术后峰值摄氧量(VO2peak)显著低于运动耐量正常组(P<0.05),BMI、心率、左心房前后径(LAAD)、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运动耐量正常组(P<0.05),合并糖尿病、心肌梗死史及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比例显著高于运动耐量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糖尿病、心肌梗死史、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及VO2peak均是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CHD病人PCI术后运动耐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CI术后1年,2组病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并糖尿病、心肌梗死史、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及VO2peak均是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CHD病人PCI术后运动耐量独立的影响因素,临床中需对以上因素注意加强防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与综述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冠心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梦琪, 刘正霞, 鲁翔
    2021 (9):  971-97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19
    摘要 ( 177 )   PDF(1018KB) ( 1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噬细胞极化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研究进展
    王铭, 孙瑞红
    2021 (9):  975-97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20
    摘要 ( 150 )   PDF(994KB) ( 10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代谢异常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史培华, 邵晋康
    2021 (9):  978-98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21
    摘要 ( 143 )   PDF(1010KB) ( 12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护理行为
    李婷茹, 王素英, 高春红, 史超雄
    2021 (9):  982-985.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22
    摘要 ( 134 )   PDF(1298KB) ( 1117 )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老年CHF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老年CHF病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试验组应用HFMEA进行流程风险评估,分析失效模式和失效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干预6个月后评价2组病人的自我护理指数和生活质量。 结果 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病人的心衰自我护理指数总分及各维度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HFMEA能够显著提高老年CHF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糖尿病核心护理结局指标体系的构建
    何英姿, 钱艳, 孙林芳
    2021 (9):  986-990.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23
    摘要 ( 172 )   PDF(1043KB) ( 999 )  
    目的 构建老年DM住院病人核心护理结局指标体系,为评价临床护理措施成效提供依据。方法 以护理结局分类系统为框架,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修订护理结局。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分别为0.87和0.91,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189~0.305、0.203~0.305(均P<0.05)。确立的核心结局包含生理健康、健康知识和行为、心理社会健康3个领域,共8项结局和35个指标。 结论 本结局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用于评估老年DM病人护理结局,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胃癌病人味嗅觉改变与乐观倾向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关系
    张洁, 李雁飞, 杨雯
    2021 (9):  991-99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24
    摘要 ( 145 )   PDF(1036KB) ( 1068 )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病人味嗅觉改变与乐观倾向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关系。 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2例老年胃癌病人,对病人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味嗅觉改变测评(TSS量表)、乐观倾向测评(LOT-R量表)、自我感受负担测评(SPBS量表)。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病人的味嗅觉改变发生率及不同味嗅觉改变情况病人的LOT-R评分与SPB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描述味嗅觉改变与乐观倾向及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 结果 102例老年胃癌病人的TSS评分为(4.63±0.95)分,其中味嗅觉无改变43例、轻度改变36例、中重度改变23例,味嗅觉改变发生率为57.84%(59/102)。年龄、性别、户籍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付费方式、慢性病、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与病人的味嗅觉改变无关(P>0.05)。TSS评分与化疗次数(r=0.441)、SPBS总分(r=0.337)呈正相关,与LOT-R总分(r=-0.309)呈负相关。 结论 化疗次数较多的老年胃癌病人易出现味嗅觉改变,临床应重视对病人心理状态的干预和调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肺癌晚期病人的个体化安宁疗护
    蔡海红, 周健, 刘伟萍, 沈琦
    2021 (9):  995-99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1.09.025
    摘要 ( 211 )   PDF(956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