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20 上一期   
    专题论坛
    人工智能在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何欣欣, 谢冬梅, 王晓玲, 李颖, 高浪丽
    2025 (8):  757-76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1
    摘要 ( 29 )   PDF(1098KB) ( 25 )  
    失能老年群体的照护是老龄化社会的公共议题并引发了广泛讨论,更因持续攀升的照护成本和复杂的多维度需求给照护者带来巨大挑战。提升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人工智能在失能老年人群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失能老年人照护中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老年人跌倒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江会增, 刘金娜, 张丹丹, 张洁
    2025 (8):  762-76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2
    摘要 ( 15 )   PDF(1216KB) ( 25 )  
    跌倒是常见的老年人健康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跌倒风险管理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从跌倒风险预测的数据来源、数据采集方式、算法应用,以及跌倒检测技术、智能助行与脑机接口技术改善平衡和步行能力等方面阐述了AI在老年人跌倒风险管理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推动AI应用于老年人跌倒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阿尔茨海默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杨慧娟, 刘顺英, 苏晶, 曾利婷
    2025 (8):  768-77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3
    摘要 ( 15 )   PDF(1127KB) ( 22 )  
    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AD的早期筛查与诊断、AD病人的干预与照护中的应用进展,指出AI可以协助AD的早期诊断与药物全过程的研发、发现AD的潜在风险、生成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准确地预测疾病结果,最终提高AD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AI在AD的全程管理中仍然存在伦理考量、数据隐私问题以及如何将AI无缝整合到临床工作流程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吞咽障碍中的应用现状
    罗霖玉, 谢冬梅, 张蒙, 岳冀蓉, 吕娟
    2025 (8):  773-77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4
    摘要 ( 15 )   PDF(1148KB) ( 21 )  
    吞咽障碍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发展,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吞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逐年增多。本文就人工智能在吞咽障碍中的识别、诊断以及干预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推动人工智能在吞咽障碍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老年病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袁平乔, 李泽梅, 韩瑶, 孙肇瑜
    2025 (8):  778-78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5
    摘要 ( 16 )   PDF(1259KB) ( 22 )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慢性病和共病的发病率增高,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凸显。近年来,人工智能蓬勃发展,该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在老年病人健康管理中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和探索。本文对人工智能在老年病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为人工智能在老年病人健康管理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共病与身体机能的相关性分析
    方萍, 计樱莹, 陶夏岚, 谢玉宝, 吴明, 陈兰, 王彤
    2025 (8):  782-78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6
    摘要 ( 23 )   PDF(1040KB) ( 23 )  
    目的 分析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共病的现状及与身体机能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无锡市梁溪区3个街道中≥ 65岁的老年人262例,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合并慢性病等基本信息,使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筛查量表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通过体能测试仪测量肺活量、握力以及选择反应时等身体机能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共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中43例(16.41%)老年人存在焦虑抑郁共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病、每晚睡眠时长<6 h、选择反应时增加是社区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共病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共病发生率较高,与身体机能衰退及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全身炎症反应指数的老年高尿酸血症病人全因及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朱悦, 弓树娟, 郑莉, 张鸿鸿, 杨增奥, 吴正锋, 赵海静, 刘昱圻
    2025 (8):  787-79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7
    摘要 ( 20 )   PDF(2660KB) ( 28 )  
    目的 探索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老年高尿酸血症病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之间的关系,并构建预测模型,以改善风险分层,指导临床决策。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来自NHANES(1999—2010)数据库的1997例老年高尿酸血症病人。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SIRI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病死亡的关系并确定关键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性能,利用X-tile软件确定最佳的风险分层截断值。 结果 随访(中位随访152个月)期间,共有1131例病人死亡,其中330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升高的SIRI与全因死亡(HR=1.17,95%CI:1.13~1.22,P<0.001)和心血管病死亡(HR=1.44,95%CI:1.28~1.62,P<0.001)独立相关。基于SIRI构建的预测模型在全因死亡(AUC=0.722)和心血管病死亡(AUC=0.797)预测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风险分层后的群体存在显著差异(log-rank P<0.001)。 结论 SIRI是老年高尿酸血症病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SIRI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准确性及临床决策价值,能够为临床个性化风险评估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病人心功能及神经递质指标的影响
    黄春辉, 张伟, 郑永宏, 林松
    2025 (8):  793-79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8
    摘要 ( 18 )   PDF(1046KB) ( 21 )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ARNI)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伴焦虑抑郁病人心功能及神经递质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慢性CHF伴焦虑抑郁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服用常用治疗CHF药物,包括呋塞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螺内酯,观察组服用ARNI、呋塞米、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螺内酯,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疗效、6 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CHF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LVEF]、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水平。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6MWD、MLHFQ、LVEDD、LVESD、LVEF、NT-proBNP、5-HT、DA、NE等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ARNI可提高老年CHF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纠正焦虑抑郁,其可能机制与提高神经递质水平、减轻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改善抗氧化能力、延缓心肌重构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少症对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袁雄, 华浩东
    2025 (8):  798-80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09
    摘要 ( 18 )   PDF(1020KB) ( 21 )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4年4月在江苏盛泽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手术的10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将其分为切口愈合延迟组(n=24)和切口愈合良好组(n=80),比较2组间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切口愈合良好组比较,切口愈合延迟组肌少症比例、年龄、糖尿病比例、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OR=3.559,95%CI:1.203~10.53,P=0.022)、术中出血量(OR=3.383,95%CI:1.178~9.714,P=0.024)是术后切口愈合延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肌少症可作为接受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的老年病人术后切口愈合延迟的重要预测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PD-1单抗联合化疗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及生物标记物分析
    赵坤, 王伟, 徐同鹏
    2025 (8):  802-80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0
    摘要 ( 21 )   PDF(2092KB) ( 22 )  
    目的 评价PD-1单抗联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不可切除进展期及晚期老年胃癌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与治疗响应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接受PD-1单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进展期或晚期老年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后病理评估和MDT多学科(影像科、胃外科、肿瘤科)会诊后,以胃外科医生认为可以手术的比例评价转化治疗有效性。通过二代测序(NGS)和多重免疫荧光(mIF)对病人进行生物标记物分层分析。 结果 所有对象客观缓解率(ORR)达到78.3% (95% CI:56.3%~92.5%),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7.0% (95% CI:66.4%~97.2%)。8例(34.8%)达到转化治疗,R0切除率为87.5%(7/8)。其中7例(87.5%)对治疗响应良好, 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6例达到主要病理缓解(MPR)。响应组联合治疗前肿瘤中心和浸润边缘的CD8+ 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非响应组(P<0.05),并且在联合治疗后浸润边缘的CD8+ T细胞的密度和比例也显著增加(P<0.05)。 结论 PD-1单抗联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进展期及晚期老年胃癌病人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案,而CD8+ T 细胞的浸润也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化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病人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孙奕, 卜玲, 宫钦浩, 王变荣, 黄丹青, 郑慧芬
    2025 (8):  808-81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1
    摘要 ( 12 )   PDF(1036KB) ( 20 )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dCBT-I) 对老年抑郁合并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抑郁合并失眠病人43例,其中早发型抑郁(EOD)组20例,晚发型抑郁(LOD)组23例,均给予为期6周的dCBT-I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多维度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及主客观睡眠质量分析。 结果 dCBT-I干预后,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均下降;LOD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的延迟回忆词语数较干预前显著增加,画钟测验(CDT)和连线测验(TMT)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OD组AVLT的延迟回忆亦较干预前好转(P<0.05),其余认知指标无明显变化。干预后,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以及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比例均明显增加,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CBT-I在改善老年抑郁症病人抑郁症状的同时也改善了病人的睡眠质量和部分认知功能,尤其是LOD病人的延迟回忆、执行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照护者的老年综合评估的衰弱指数与老年冠心病病人非计划再入院的相关性研究
    吴虹, 钱蕾, 达婧, 李伏超, 朱欢欢
    2025 (8):  813-81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2
    摘要 ( 9 )   PDF(1051KB) ( 23 )  
    目的 探讨基于照护者的老年综合评估的衰弱指数(CP-FI-CGA)与老年CHD病人非计划再入院(unplanned readmission, UR)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老年科UR的200例CHD病人为研究对象。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一般资料,应用CP-FI-CGA进行衰弱评估,并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非衰弱组(NF组)、衰弱前期组(PF组)和衰弱组(F组)。对病人进行前瞻性随访,终点事件为任何原因导致的UR。 结果 200例病人中,39例(19.5%)病人为衰弱,62例(31.0%)病人为衰弱前期,99例(49.5%)病人为非衰弱状态。F组、PF组和NF组分别有22例、17例和20例发生UR,Kaplan-Meier曲线表明,3组无UR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2.0,4.0)个月、4.0(2.4,4.7)个月和4.0(3.0,4.6)个月,6个月无UR生存率分别为43.6%、72.6%和79.8%。3组间无UR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3,P<0.001),F组无UR生存率明显低于NF组和PF组(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衰弱是影响老年CHD病人UR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基于CP-FI-CGA评估的衰弱是影响老年CHD病人UR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为筛选再入院高危病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清sirtuin1、sirtuin6联合预测老年冠心病病人合并衰弱的效能
    韩丹, 刘盼, 王晓英, 赵媛媛, 杜长洪
    2025 (8):  818-82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3
    摘要 ( 17 )   PDF(1074KB) ( 23 )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蛋白(sirtuin)1、sirtuin6联合预测老年CHD病人合并衰弱的效能。 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7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CHD病人235例,根据是否合并衰弱分为衰弱组(81例)和非衰弱组(154例),收集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irtuin1、sirtuin6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D病人合并衰弱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irtuin1、sirtuin6水平对衰弱的预测价值。 结果 235例老年CHD病人衰弱发生率为34.47%(81/235)。2组间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营养不良、近1年跌倒史比例,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血清sirtuin1、sirtuin6水平低于非衰弱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营养不良,低sirtuin1、sirtuin6水平为老年CHD病人合并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sirtuin1、sirtuin6水平联合预测老年CHD病人合并衰弱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大于sirtuin1、sirtuin6单独的预测效能(0.811、0.800,均P<0.05)。 结论 血清sirtuin1、sirtuin6水平降低是老年CHD病人并发衰弱的危险因素,且二者联合预测老年CHD病人合并衰弱的效能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替罗非班诱导的老年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
    郭世杰, 樊瑞娟, 罗欢, 高蕊, 敬锐
    2025 (8):  822-82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4
    摘要 ( 20 )   PDF(1039KB) ( 18 )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在替罗非班诱导的老年重度PLT减少症病人中的干预效果。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出现的29例替罗非班诱导产生重度PLT减少症病人的临床基本资料、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用法用量、PLT变化、PLT减少期间出血事件。依据年龄将病人分为老年组(≥60岁,18例)和非老年组(11例),进一步依据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将2组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间PLT最低值、基线值及PLT恢复至正常范围所需时间、各种出血事件发生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和治疗方式的交互作用。 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除性别外的临床基本资料、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用量、PLT最低值和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老年病人中,治疗组和对照组PLT基线值及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PLT恢复至正常范围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非老年病人中,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免疫抑制治疗存在交互作用(P <0.05),老年病人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对PLT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有显著影响(P <0.05),但对非老年病人无显著影响(P >0.05)。安全性分析显示,各种出血事件发生率在老年与非老年病人间、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可明显缩短替罗非班诱导产生的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老年病人的PLT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醒俯卧位联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轻中度呼吸衰竭的AECOPD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李小玲, 董艳, 赵明丽, 林涛, 蒋美华
    2025 (8):  827-83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5
    摘要 ( 13 )   PDF(1046KB) ( 23 )  
    目的 探讨清醒俯卧位联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在轻中度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老年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4年1—10月收治的60例轻中度呼吸衰竭的AECOPD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仅接受HFNC,观察组予以清醒俯卧位联合HFNC。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的排痰量、呼吸相关指标[氧合指数(PaO2/FiO2)、PaCO2和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SBP、DBP、心率(HR)以及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1 d后,观察组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PaO2/FiO2、PaCO2和mMRC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前后2组SBP和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有2例(6.67%)发生面部压力性损伤,对照组为1例(3.3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清醒俯卧位联合HFNC能有效增加轻中度呼吸衰竭的AECOPD老年病人排痰量,改善氧合指数,缓解呼吸困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高血压病人体质量指数与血管痉挛性心绞痛的相关性分析
    贺紫君, 郭香胜, 李振勇, 李志刚, 路雯
    2025 (8):  832-83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6
    摘要 ( 15 )   PDF(1212KB) ( 22 )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BMI与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 VSA)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VSA组)为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接受静息-冷加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SPECT MPI)并确诊为VSA的10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对照组(非VSA组)按1∶1匹配,从同期SPECT MPI检查结果正常且无VSA证据的老年高血压病人中选取。比较2组病人的年龄、性别、BMI、糖尿病及吸烟史、血脂、血糖、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及心脏彩超等临床资料,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BMI是否为VSA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明确BMI与VSA风险之间的共变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BMI与VSA造成的心肌缺血严重程度[心肌血流灌注负荷总积分(summed stress score,SSS),总灌注缺损(total perfusion defect,TPD)]的相关性。 结果 VSA组BMI、左心室直径(LV)、短暂性缺血性扩张(TID)值、FPG、TG、TC、LDL-C及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非VSA组,HDL-C低于非VS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LV及糖尿病是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CS曲线结果显示:BMI与VSA风险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P<0.05, P非线性>0.05),在BMI>24.6的人群中,BMI的增加会加重VSA的发生风险。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BMI与SSS及TPD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在老年高血压病人中,BMI是VSA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VSA呈线性相关。BMI与VSA所致心肌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构建
    刘乔容, 薛朝华, 李鹏程
    2025 (8):  837-84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7
    摘要 ( 17 )   PDF(1682KB) ( 23 )  
    目的 探讨老年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收治的223例葡萄膜炎病人,收集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并发白内障将病人分为白内障组(116例)和非白内障组(10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葡萄膜炎病人并发白内障的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 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较高、葡萄膜炎发作次数≥2次/年、黄斑囊样水肿、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年龄较大、白内障家族史是葡萄膜炎病人并发白内障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平均绝对误差为0.02,C-index 指数为0.851)和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 结论 老年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发生率较高,年龄、家族史、葡萄膜炎严重程度及发作次数、糖尿病、长期应用激素、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等是相关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老年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重症脑卒中病人再喂养综合征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薄磊, 胡樱, 陆敏
    2025 (8):  842-84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8
    摘要 ( 20 )   PDF(1424KB) ( 19 )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脑卒中病人再喂养综合征(RFS)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9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脑卒中病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是否发生RFS分为RFS组和非RFS组。收集病人一般资料情况、营养风险评估量表2022(NRS2002)评分、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及NIHSS得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FS的独立相关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性能。 结果 共纳入253例病人,其中54例发生RFS,发生率为21.34%。再喂养中补充蛋白质、再喂养前血清白蛋白浓度低、NRS2002评分高、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高、BMI<18.5是老年重症脑卒中病人发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35~0.958),约登指数为0.714,敏感度为0.940,特异度为0.774。HL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较高,校准曲线显示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较高的预测性能,临床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BMI<18.5,再喂养中额外补充蛋白质、再喂养前血清白蛋白浓度较低、营养状况和肠内营养耐受性差的老年病人,并根据病人的预测概率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女性心脏X综合征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联研究
    王宇, 贺勤, 戴玉玲, 包志娟, 黄菁菁, 张琼
    2025 (8):  847-850.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19
    摘要 ( 11 )   PDF(1033KB) ( 19 )  
    目的 探究老年女性心脏X综合征(CSX)的相关危险因素,重点关注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对CSX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2024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治疗的256例老年女性病人,分为CSX组(126例)和对照组(非CSX病人,130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女性CSX的影响因素。 结果 CSX组酗酒、吸烟、高血压、骨质疏松比例,LDL-C、心电图ST段压低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雌二醇水平、腰椎/股骨颈骨密度、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SX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股骨颈骨密度降低、雌二醇水平下降、LDL-C水平升高,及P1NP、BALP、BGP水平升高是老年女性CSX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低骨密度、低雌二醇水平、高LDL-C水平及高骨转换标志物共同驱动老年女性CSX发生,临床防治需协同优化骨代谢与心血管风险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与综述
    衰老相关的肿瘤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陈佳宇, 任斌辉
    2025 (8):  851-85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20
    摘要 ( 17 )   PDF(1049KB) ( 27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群体中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肿瘤转移是影响癌症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年轻病人相比,老年病人的肿瘤转移过程受到衰老相关生物学变化的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衰老对肿瘤转移机制的多方面影响,包括上皮-间质转化、血管老化、免疫衰老、细胞外基质重塑和代谢衰老等方面。上皮-间质转化在癌细胞转移中起关键作用,衰老相关分泌表型会促进此转化,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血管老化削弱了血管结构,使癌细胞更易穿透;免疫系统的老化则降低了抗肿瘤免疫监视能力,增加了转移风险;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和代谢衰老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供了适宜环境。深入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优化针对老年癌症病人的个性化治疗策略,并为抗衰老干预在癌症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钟艺, 冯悦, 张鑫龙, 丁瑞, 斯妍娜
    2025 (8):  857-86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21
    摘要 ( 16 )   PDF(1031KB) ( 26 )  
    AD是老年病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特征是病人认知能力逐渐下降和病变神经元的累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A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潜在预测与治疗靶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是一种新兴的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它针对单个细胞的RNA进行测序,能够准确测出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从而分析相同表型细胞的异质性,克服传统混合细胞测序仅能检测细胞群体平均转录响应的固有缺陷,为研究AD带来了新思路。本文总结了sCRNA-seq的方法和应用,阐述了该技术在研究AD发病机制、开发靶向治疗药物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肺结核合并慢性肺曲霉菌感染1例报道
    张艺宝, 闫慧, 于在欣, 褚衍彪
    2025 (8):  862-86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5.08.022
    摘要 ( 18 )   PDF(3191KB) ( 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