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论坛
    前言——中药多糖抗衰老的研究
    张飞, 王佳贺
    2024 (3):  217-218.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1
    摘要 ( 109 )   PDF(1274KB) ( 7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菟丝子抗衰老作用研究进展
    董昱, 葛伟
    2024 (3):  219-22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2
    摘要 ( 128 )   PDF(1132KB) ( 894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然而,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中药菟丝子是临床常用的补益中药,是古代抗衰老方剂中高频次出现的抗衰老药物,同时也是现代医学抗衰老研究的讨论热点之一。现有证据证明,中药菟丝子抗衰老作用涉及多种机制,如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和细胞周期调控等。本文综述了衰老的病因机制以及菟丝子抗衰老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菟丝子抗衰老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参考,也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枸杞多糖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李毛毛, 李洁华
    2024 (3):  223-22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3
    摘要 ( 121 )   PDF(1187KB) ( 1420 )  
    枸杞是一种干燥成熟的宁夏特产植物,富含多种功效成分,包含枸杞多糖、生物碱、枸杞色素、黄酮、氨基酸等,其中枸杞多糖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生殖保护和细胞保护活性。近年来,枸杞多糖在抗衰老方面的作用愈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众多研究深入探讨了枸杞多糖延缓衰老进展的分子机制。本文从枸杞多糖的组成、提取以及延缓衰老的不同信号通路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枸杞多糖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以期在临床与预防保健中更好地应用枸杞多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棘多糖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李纪彤, 褚金国, 丁丁
    2024 (3):  228-23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4
    摘要 ( 100 )   PDF(1176KB) ( 1129 )  
    中药对抗衰老是目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案,多糖类中药活性成分因其高安全性和丰富的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受到广泛关注。沙棘多糖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机制起到抗衰老的作用。本文拟梳理沙棘多糖抗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沙棘多糖的进一步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归多糖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王丽平, 彭雯
    2024 (3):  232-235.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5
    摘要 ( 112 )   PDF(1157KB) ( 1924 )  
    当归是传统经典中药材,药用价值大,具有多种有效成分,不同成分的药理学作用各异。当归中提取的当归多糖为补血类中药多糖,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中药多糖一直是抗衰老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抗氧化、减少细胞凋亡、增强免疫功能、抗炎、调控端粒系统5个方面阐述当归多糖抗衰老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
    张丽莉, 李静, 丁林锋, 孙静娴, 蔡静波
    2024 (3):  236-239.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6
    摘要 ( 119 )   PDF(1073KB) ( 660 )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303例NVAF病人,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伴脑卒中组(n=134)和房颤不伴脑卒中组(n=16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并进一步评估其预测价值。 结果 房颤伴脑卒中组中75.4%的病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非脑卒中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比例为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CHA2DS2-VASc评分是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优于CHA2DS2-VASc评分。 结论 在老年NVAF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价值优于CHA2DS2-VASc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化三醇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人PKP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
    叶恒, 张卫华, 韩俊, 张建业, 李永鸿
    2024 (3):  240-24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7
    摘要 ( 88 )   PDF(1870KB) ( 626 )  
    目的 研究骨化三醇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病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治疗对骨折愈合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9—2020年我院接受PKP手术的106例OVCF病人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PKP术后给予钙剂+阿仑膦酸钠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骨化三醇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差异。 结果 2组治疗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90.57%和8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分别为73.58%和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3、6个月时Cobb角和OD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时O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6个月时骨密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时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1、3、6个月时BALP和PINP水平明显升高(P<0.05),β-CTX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1、3、6个月时BALP和PI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OVCF病人PKP术后应用骨化三醇进行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有利于改善骨代谢并增加骨密度,对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脊柱功能和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脏瓣膜钙化对老年冠心病病人预后的影响
    查志敏, 刘欢, 王向明, 李秋爽, 郭妍
    2024 (3):  245-250.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8
    摘要 ( 100 )   PDF(1246KB) ( 573 )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病人心脏瓣膜钙化(CVC)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相关性。 方法 入选140例老年冠心病病人,采用心脏彩超评估病人心脏瓣膜情况,分为 CVC 组和无 CVC 组,分析2组临床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心脏超声数据。对病例进行随访,记录MACCE发生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2组病人MACCE和全因死亡的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ACCE的影响因素。 结果 2组年龄、TC、LDL-C、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eGF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 01)。随访5年,CVC 组MACCE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无 CVC 组(P<0. 001,P=0. 002)。Cox 回归分析发现,CVC(HR=2.350)、尿素氮(HR=1.104)、左房内径(HR=1.057) 增加病人MACCE的发生风险,但CVC并不增加病人全因死亡的风险。 结论 高龄、肾功能差的老年冠心病病人更易发生CVC。CVC是老年冠心病病人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病人合并CVC时预后更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胡翠宁, 唐伟, 吴丹, 徐婷, 范伯强
    2024 (3):  251-25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09
    摘要 ( 94 )   PDF(1836KB) ( 761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MWA)治疗不同成分老年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MWA治疗的老年病人共69例,按结节类型分为囊性、实性和混合性3组。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12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结节体积缩减率以及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术后12个月,有7例(10.1%)病人表现为亚临床甲减,1例病人(1.4%)出现亚临床甲亢。3组病人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在术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囊性结节在随访第12个月时体积缩减率为92.91%,明显高于实性结节(72.55%)和混合性结节(89.4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是治疗老年甲状腺良性结节病人的安全、有效方法,能显著缩小结节体积,对病人甲状腺功能影响轻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素养水平及其与衰弱的相关性
    唐源, 邓暑芳, 何咏梅, 戴雨璇, 罗晶
    2024 (3):  255-259.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0
    摘要 ( 108 )   PDF(1084KB) ( 919 )  
    目的 调查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素养与衰弱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郴州市4所社区360例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信息,分别采用健康素养量表、Tilburg衰弱量表评估病人的健康素养水平和衰弱状况。 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素养总分为(91.35±7.69)分,衰弱总分为(6.13±2.85)分;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素养总分与衰弱总分呈负相关(r=-0.613,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衰弱水平与健康素养水平有关。 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病人的健康素养,改善其衰弱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贫血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的影响分析
    彭泽通, 张尧, 刘斌
    2024 (3):  260-26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1
    摘要 ( 93 )   PDF(1095KB) ( 535 )  
    目的 探讨合并贫血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人临床特征以及贫血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住院治疗的323例老年CAP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贫血诊断标准,分为贫血组(n=151)和非贫血组(n=172),比较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治疗结局和肺炎严重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实验室指标和贫血对老年CAP病人预后的影响。 结果 贫血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尿素氮、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重症肺炎例数较非贫血组高,CRP、淋巴细胞、总蛋白、白蛋白、白/球蛋白比值、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低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CRP、D-二聚体、NLR、尿素氮、肌酐水平是老年CAP病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贫血是影响老年CAP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诊疗中应加强对血红蛋白水平的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多卡因气雾剂在老年病人无痛胃镜诊疗中的应用
    刘向荣, 宋少波, 柳胜安, 李慧, 陈国胜
    2024 (3):  265-269.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2
    摘要 ( 94 )   PDF(1097KB) ( 651 )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气雾剂在老年病人无痛胃镜诊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选择2022年6—12月我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胃镜诊疗的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Ⅲ级的老年病人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A、B组(n=50),A组先采用利多卡因气雾剂咽喉部喷雾表面麻醉,然后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组合静脉麻醉;B组直接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组合静脉麻醉。记录并比较2组术前基础和术中最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SpO2,胃镜成功置入时丙泊酚的用量和丙泊酚总用量,胃镜成功置入时的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以及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B组相比,A组胃镜成功置入时丙泊酚的用量和总用量显著减少(P<0.05),术中最低MAP、HR、SpO2显著增高(P<0.05),Ramsay镇静评分和苏醒时间显著减少(P<0.05),术中呛咳体动、呼吸抑制、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利多卡因气雾剂能够显著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同时呛咳、呼吸抑制、低血压和HR降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病人苏醒更快,是适合老年病人无痛胃镜诊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术后恢复水平与肌少症的相关性
    初丽敏, 黄芩, 魏唯, 王欢欢, 马丽霞
    2024 (3):  270-27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3
    摘要 ( 84 )   PDF(1820KB) ( 549 )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术后恢复的主要因素,为改善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的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29例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其中男72例,女57例。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恢复情况,采用肌肉力量测试诊断肌少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肌少症及其他指标对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arris评分≥80分组骨骼肌质量指数(SMI)、骨骼肌、无机盐、维生素D水平及肌少症与Harris评分<80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骨折病人术后恢复与肌少症、维生素D和无机盐含量有关。 结论 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应针对肌少症和相关因素进行干预,以缩短髋关节术后的恢复时间、提高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李勇奇, 罗瑞, 汪少波, 金勇, 王健, 吴宏梓, 王顺, 袁峰, 赵建新, 白宗彪, 廖燚
    2024 (3):  273-27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4
    摘要 ( 87 )   PDF(1096KB) ( 455 )  
    目的 比较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Endo-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ndo-LIF组30例和MIS-TLIF组30例。收集病人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椎体间融合率,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病人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2组病人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o-LIF组病人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2组病人VAS评分(腰背部、腿部)、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腰背部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腿部VAS评分、ODI和JOA评分较MIS-TLIF组更低(P<0.05)。2组病人椎体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ndo-LI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DT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在老年颅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陈璐, 姚俊英, 俞永贇, 范旻
    2024 (3):  278-282.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5
    摘要 ( 89 )   PDF(1098KB) ( 591 )  
    目的 研究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下免疫营养支持在老年颅脑手术病人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21—2022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65岁的372例行颅脑手术的病人,根据是否采用MDT免疫营养支持治疗分为试验组(73例)与对照组(299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2组分别纳入48例病人,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7 d营养、炎症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降钙素原(PCT)、CRP与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正常比例为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4.2%)低于对照组(16.7%),术后感染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3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病人的预后良好率(79.2%)高于对照组(5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DT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能够促进老年颅脑手术病人术后康复及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与TP5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张娜, 周婕, 徐锋, 邹文婷, 程丽华, 傅媛媛
    2024 (3):  283-28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6
    摘要 ( 85 )   PDF(1076KB) ( 582 )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TP53突变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MDS病人共52例,所有病人按照入院先后及适应证分为A组(地西他滨20 mg/d×5 d)28例、B组(地西他滨10 mg/d×10 d)24例,比较2组6周期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地西他滨疗效与TP53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39.3%,B组总有效率为37.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4级血小板减少、3~4级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感染、肝脏受损、发热、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53突变型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TP53野生型组有效率为12.9%,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地西他滨 20 mg/d×5 d和地西他滨 10 mg/d×10 d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TP53突变型病人对地西他滨的反应率明显高于野生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白质病变及大脑皮层厚度与老年轻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焦琳娜, 李宝仪, 王琴, 何建丽
    2024 (3):  287-290.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7
    摘要 ( 90 )   PDF(1071KB) ( 529 )  
    目的 探讨老年轻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与脑白质病变、大脑皮层厚度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老年轻型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MoCA评估结果分为非PSCI组和PSCI组(MoCA<26分),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MRI影像改变、大脑皮层厚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轻型卒中病人发生PSCI的影响因素。 结果 PSCI组与非PSCI组的腔隙性缺血灶、脑微出血、DWI阳性病变及血管间隙扩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CI组年龄大于非PSCI组,脑白质病变较非PSCI组严重(P<0.05)。2组的左额下回三角部及右额下回三角部皮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CI组左眶额部、右眶额部、左额中回及右额中回的皮质厚度均明显低于非PSCI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中重度脑白质病变均为老年轻型卒中病人发生PSCI的危险因素(OR=1.704、1.826,均P<0.05),前额叶脑皮质厚度(左眶额部、右眶额部、左额中回、右额中回)为老年轻型卒中病人发生PSCI的保护因素(OR=0.820、0.838、0.834、0.827,均P<0.05)。 结论 年龄、脑白质中重度病变及前额叶脑皮质厚度变薄均与PSCI密切相关,通过头颅MRI检查脑白质及大脑皮质厚度变化,可为临床预测PSC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静息能量消耗预测方程在老年衰弱病人中的准确性比较
    李婕, 王潇, 俞静, 刘娟, 陈姝, 佟蔷薇
    2024 (3):  293-295.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19
    摘要 ( 93 )   PDF(1011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地舒单抗治疗的疗效
    颜超, 杜小涛, 刘衍, 丁佳楠, 王秋安, 朱永良
    2024 (3):  296-298.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20
    摘要 ( 112 )   PDF(1024KB) ( 7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与综述
    心血管老化的机制、标志物和治疗
    陈映泉, 钟勇
    2024 (3):  299-303.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21
    摘要 ( 88 )   PDF(1073KB) ( 1728 )  
    年龄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老化过程中常伴随功能的进行性下降。为了开发治疗CVDs的新方法,我们必须了解心血管老化发生的机制并找到衰老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综述了心血管老化的发生机制、生物标志物及可能的治疗方法,以期为CVDs提供更多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同型半胱氨酸与肌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廖星月, 杨茜岚, 何慧薇
    2024 (3):  304-307.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22
    摘要 ( 80 )   PDF(1064KB) ( 609 )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肌少症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Hcy水平升高可以导致细胞发生氧化应激、促进蛋白质聚集和功能紊乱、刺激细胞凋亡、诱发炎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肌少症的发生发展。关于Hcy水平与肌少症发病机制之间的研究结果尚存争议,本文就Hcy与肌少症之间的关系予以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斑块侵蚀在急慢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朱晨晨, 秦海东
    2024 (3):  308-31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23
    摘要 ( 89 )   PDF(1059KB) ( 654 )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慢性冠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首要病因,尤其对老年病人造成了极大威胁。斑块侵蚀以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ACS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明确斑块侵蚀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有助于对CCS及ACS病人实施精准治疗并进一步预防ACS复发,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进一步延长老年病人的寿命。本文总结了斑块侵蚀导致CCS与ACS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针对疾病可能的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用药数量和Barthel指数对住院老年人跌倒的影响
    戴倩, 熊小燕, 陆旭婷, 李林
    2024 (3):  312-316.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24
    摘要 ( 86 )   PDF(1124KB) ( 587 )  
    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人跌倒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19—2021年于南京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人,根据病例系统跌倒发生情况,共纳入跌倒老年人(≥60岁)183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用药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收集Barthel评分、跌倒坠床评分,分析跌倒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根据性别、年龄匹配,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未发生跌倒的174例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跌倒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 结果 183例发生跌倒的老年人跌倒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00~9:00(19.8%)以及17:00~20:00(17.0%);发生地点主要是病房内(68.9%),其次是卫生间(18.0%)。单因素分析显示,跌倒组与对照组BMI、Na、Cl、Ca、Hb、白蛋白、总蛋白、血糖、用药数量、跌倒坠床评分、Barthel评分以及使用胰岛素、利尿剂、退烧药、助眠药、止疼药、喹诺酮类药物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Hb、血糖、Na、用药数量以及Barthel评分41~60分以及41分以下是住院老年人跌倒的独立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0.922(0.857~0.992)、0.980(0.965~0.995)、1.345(1.186~1.527)、0.872(0.804~0.947)、2.957(1.687~5.181)、2.979(1.157~7.672)、4.419(1.480~13.193)。 结论 老年人用药数量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跌倒的危险因素,应对此采取措施,积极预防跌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绝对握力与相对握力对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姚翠, 丁玲玉, 胡洁蔓, 孙跃明
    2024 (3):  317-321.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25
    摘要 ( 95 )   PDF(1093KB) ( 638 )  
    目的 探究绝对握力与相对握力(握力/体质量、握力/BMI)对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268例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病人的一般资料、绝对握力、相对握力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绝对握力及相对握力与术后并发症的关联。绘制ROC曲线,进一步分析绝对握力与相对握力对病人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能力。 结果 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比较,年龄、服药数量、慢性病数量、绝对握力和相对握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绝对握力(分别按指南标准划分、按四分位数标准划分)、低握力/体质量、低握力/BMI均为病人发生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子,OR(95%CI)分别为2.825(1.436~5.557)、3.393(1.693~6.803)、2.371(1.210~4.647)、2.112(1.074~4.15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绝对握力与相对握力均可有效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AUC约为0.63~0.65,在男性病人中,绝对握力及相对握力的预测效能均略高,AUC约为0.70。 结论 绝对握力与相对握力(握力/体质量、握力/BMI)均对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将握力评估纳入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术前评估中,可为临床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黏液玫瑰单胞菌致COPD急性加重1例及文献分析
    张杰斯, 黎艳聪, 卢钻芬, 李明标
    2024 (3):  322-324.  doi: 10.3969/j.issn.1003-9198.2024.03.026
    摘要 ( 93 )   PDF(1024KB) ( 7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